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百四十三章 近代华夏物理学史的三两事儿(本章科普较多,建议谨慎订阅) (第2/5页)
必须提到另外一人。 也就是三大奠基人中的最后一位,赵忠尧院士。 赵忠尧院士是1902年生人,大学时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,师从该校校长、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。 当时赵忠尧院士冒着惹怒密立根的风险,拿到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实验题目。 经过一年多夜以继日的刻苦研究,赵忠尧发现了硬γ射线在通过重物质时产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。 并将这一重大发现写成两篇论文,于1930年5月、10月先后公开发表——没错,1930年就发了《nature》 这实际上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实验证据,最终被卢瑟福完善,诺奖也由此颁布给了卢瑟福。 1931年秋。 赵忠尧院士得知国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,毅然决然的回到国内水木大学任教。 他第一批教出的学生有王淦昌、周同庆、施士元。 后续又培养出了赵九章、彭桓武、钱三强、王大珩、陈芳允、朱光亚、邓院士等人。 华夏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、第一台静电加速器、科大的近代物理系、高能物理研究所等等....全部出自赵忠尧老院士之手。 当初西漠的那声龙吟,便是赵忠尧院士的心血。 可惜赵忠尧院士逝世于1998年,没有坚持到两弹一星勋章发放的那天。 与赵忠尧院士同样可惜的是他的学生,仅比他小5岁的王淦昌院士。 王淦昌院士参与了华夏原子弹、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。 当时王淦昌院士改名王京,隐姓埋名了整整十四年。 《横空出世》这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电影中,有句台词想必很多人都印象深刻: “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?” 在现实历史中,第一个被问到这句话的就是王淦昌院士。 遗憾的是。 在1997年夏,90岁的王淦昌院士被无名氏骑车人突然撞到致重伤。 王淦昌院士因为腿骨骨折卧病了整整半年,加之发妻去世,最终同样在1998年去世。 两位功勋院士去世的时间,与两弹一星勋章发放的时间只差数月,着实令人遗憾。 当然了。 既然提到了赵忠尧院士,这里就顺带辟个谣。 如今互联网上很多营销号提及赵忠尧院士,必然会提到一个故事: 赵忠尧院士在抗战时期为了不让水木大学的50毫克镭落入鬼子手里,特意打扮成了一个乞丐,用一个铅罐带着镭到了昆明,把它送到了位于长沙的梅贻琦校长手里。 有些营销号还会配个黑白的乞丐照,说这就是长沙校门口拍下的影像。 更离谱的还会写着什么【为了避开检查,他常常走小路,穿越荆棘丛林,跋山涉水,有一次险些失足掉进滚滚江水中】。 或者就是长沙的保安拦住了赵忠尧院士,恰巧当时梅贻琦校长走出来了,赵忠尧扯着沙哑的嗓子喊了声梅校长,二人激动的握着手,泪流满脸的交接了铅罐...... 而事实是什么呢? 很遗憾。 赵忠尧院士并没有护送过镭。 网络上盛传的那张照片是解放前魔都一位乞丐的照片,至于护送镭的故事嘛..... 这件事的主人公叫做阎裕昌,是水木大学物理学系留守在校内的技术员,也是赫赫有名的烈士之一。 当时他在工人的配合下。 先将镭转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