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九十六章 理念不同 (第4/5页)
马车,而是重新叫来了马车,随后上车前往了司礼监。 至于曹化淳,他则是在走入庭院后,便见到了正在煮酒赏雪的朱由校,当即跪在地上,隔着老远行礼道: “万岁、奴婢曹化淳求见,齐王殿下有信托奴婢转呈。” “过来吧……” 朱由校拿起温酒品了一口,心不在焉的传唤,而曹化淳也掏出了一份手书,小心翼翼的上前递出。… 朱由校接过、随后一目十行的看完了信中内容。 这信的内容,主要是朱由检说了将诸藩封往海外,不让他们在两京十四省拖累大明。 藩王海外就藩后,所有亲王、郡王、郡主将军等人的俸禄也可以省下,变相为大明省了上百万两银子。 除此之外,朱由检没敢说直接迁移百姓,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说过几年会大旱,那这话只会被自家皇兄一笑泯之。 因此、他将迁移百姓,定为了罪犯、养济院懒汉、以及其他还在迷信白莲教的愚民。 这些人赶出大明,对大明是一件好事,毕竟养济院的懒汉每年要吃去地方不少粮食。 将他们送出去,还能从藩王手中捞出不少银子,百利而无一害。 不过即便朱由检已经想的这么完美、朱由校还是不满意的皱了皱眉。 只是他没有当着奴婢的面说什么,而是将书信放在一旁,随后道: “让弟弟自己安排便是,另外二省之地的卫所裁撤后,是否也如之前御马监的田赋规定一样,缴纳三成田赋?” “回万岁,还是一样缴纳三成田赋。”曹化淳老实回应。 “山东、河南百万流民的迁移如何了?”朱由校眉头舒展,继续品酒询问,而曹化淳闻言也介绍道: “朝廷承诺迁移抵达辽东提供粮食,但流民和百姓们都十分抗拒,依旧寄希望于和官府借粮,继续在河南耕种。” “然而河南、山东等地官府早已因为山东大震的后续赈灾而没有了官粮,因为百万流民为了活命只能北上。” “除了流民之外,陕西、河南、山东等地养济院的懒汉也被殿下强制迁往辽东了。” “目前发放灾民的木牍已经多达三十多万块,每日还在以数万的规模不断上涨。” “看规模来看,流民的数量不止百万,或许能有一百五十万左右……” “殿下说、这些百姓迁往了辽东,只需要老实开垦耕种三年,那第四年就能反哺朝廷。” “辽东、努尔干两地,若是有钱粮供应,百姓出人,开垦出数千万乃至上亿亩耕地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。” “加上努尔干的松花江,混同江(黑龙江)两岸,都曾有我大明敕封的卫所女真,尽管老奴在对这些卫所女真围剿,但耕地既然已经开垦出来,那就可以迁移百姓前往,如果……” 曹化淳还想再说,但朱由校却抬手打断道: “你的意思是,弟弟要迁移百姓前往努尔干?” “回万岁,正是……”曹化淳老实回答,并继续道: “殿下说过、老奴若是遁入山中,届时如果不围追堵截,必然会在之后对我大明造成伤害,如当年北虏遁逃一般。” “因此、必须沿辽河、松花江,混同江北上,将已经有田地的地方重新迁移百姓,驻扎兵马。”… 说到兵马,朱由校想起了明年的平辽一事,于是放下了酒杯,对曹化淳道: “平辽一事为主要,你让人回信弟弟,不要耽搁了平辽。” “万岁请放心……”曹化淳回应道: “殿下为了避免平辽出错,因此请奴婢特意带口信给万岁。” “请调孙传庭、洪承畴、杨文岳、曹文诏、吴阿衡、秦良玉、马祥麟、孙应元等八部兵马领兵,在腊月末北上援辽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